English | 簡體 | 繁體 環宇包裝網(台灣包裝) 環宇包裝網股份有限公司(版權共同所有) 免費加入會員 | 登錄 | 幫助 | 加入我的最愛 | 環宇展覽網
環宇包裝網(台灣包裝)
您現在的位置︰首頁 » 資訊中心
包裝 ≠ 浪費;包裝 = 減少產品浪費!

「包」護永續的地球
 專訪ISO「包裝與環境」主席Anders Linde *
 包裝 ≠ 浪費;包裝 = 減少產品浪費!──Anders Linde


  ◎編採/ 台灣包裝工業雜誌社 陳佩歆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◎接受本社專訪的ISO「包裝與環境」主席Anders Linde(左二)
   由永發環境科技管理有限公司主辦,台灣工業雜誌社等單位協辦的「2012綠色包裝與永續發展論壇」,兩天的精彩議程,已於10月26日落幕。期間有兩百多位來自包裝相關領域的代表參加,就「包裝管理政策面、可再生包裝材料、包裝製造與物流、包裝永續性管理」四大主題進行討論與激盪。而本次論壇難得邀請到國際標準組織(ISO)的「包裝與環境」規章主席Anders Linde博士,為大家說明即將公佈的ISO TC122/SC4「包裝與環境」標準,背後的目標與精神。臺灣工業雜誌社更取得機會,深入專訪來自瑞典的Anders Linde博士,請他進一步談談新的ISO「包裝與環境」標準,以及對包裝產業的看法。
   訪問中,Linde博士闡述了幾點重要觀念:製定全球性的「包裝與環境」標準,有助於環境的永續,也益於國際貿易的順暢。除此,很快要發表的新標準,會融合環保觀念進入包裝設計、製造、輸送等環節,以達到「包裝最佳化」的目標。同時,他建議臺灣對包裝產業進行系統性的思考,兼顧產業發展和環境的永續,才能破除「包裝等於浪費」的迷思。而新標準會幫助各種規模的包裝企業,都可以做到經濟和環境兼得。Linde博士也認為,就他在台灣所見,我們的環保意識、回收科技與成果都已十分值得稱道!最後,他和我們分享了一些瑞典的相關經驗,讓台灣關心此議題的人士參考。為饗讀者,以下就是本次訪談的全文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請您簡介自己與包裝的淵源。此次接受邀請,到台灣來的目的及希望是什麼?
ISO TC主席Anders Linde博士答:

ISO TC 122/SC4:「產業發展」與「環境保護」可以兼得
  我大約在1980年代進入食品包裝、包裝產業。因為具有包裝創新、包裝材料方面的背景,對我了解針對不同包裝目的,要使用不同的包裝材料很有助益。所以,我的起點是包裝創新、包裝發展,但在這個過程中,逐步轉向關心環境議題,時間是1999年的時候,當時這類議題在歐洲開始變得非常重要。
  我的焦點從包裝創新轉移到環境保護之後,這些年來,都致力於尋找全球性的包裝形式,讓物流過程中的商品包裝,與環境永續可以並存。因此,當ISO TC(科技委員會,Technical Committee)2009年邀請我當主席的時候,我感到非常榮幸!至今,我們都在努力發展一套包裝跟環境的標準,終於在今年十一月份要發表!當然希望這份標準,可以很快地被大家廣泛應用。
  這次來臺,是受到「綠色包裝與永續發展論壇」邀請。我想,主要目的是向相關人士、關心這個議題的人們解釋這些標準,以及標準要如何融入產業中,又是如何與環境保護整合。

  那麼,請您大略介紹一下ISO TC 122/SC4 包裝與環境規章,它的宗旨是什麼?將對環境保護產生的貢獻有哪些?
Anders Linde:
  這項標準會創造一個共同的平臺。大家將透過這個平臺,了解如何使包裝滿足再生、回收等一連串對環境好的要求。同時,ISO非常期望,這些標準能夠擴展到更多國家、有更多人應用。我認為,這個全球性的規章,將提供大家同樣的方法,去創造更好的設計、更有效率的回收、再生產。因為當你在一個國家設計包裝的時候,就能夠輕易想到、了解產品在另一個國家,將會被以怎樣的方式回收。
  ISO的精神就是致力建構一個統一的框架,避免太多單一的指標。我們的理想是為每個人創造一組規則,而且每個人對這組規則都有相同的理解,這樣能夠幫助全球貿易。統一的規則可以消除貿易壁壘,特別是那些因國家,或因地區而異的特殊要求。基本上,我們尋求以下兩者的結合:環境與包裝產業的永續;同時,確保國際貿易、自由貿易的優先。

  可否請Dr. Linde具體說明「包裝與環境」的新標準,會是像規定包材要使用何種材料嗎?
Anders Linde:
  它可以說是「一組」標準,明確定義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後,產品再生、回收的系統應該是什麼模樣。例如,如果你要生產一個「可回收」的產品,就有一些條件要達到,才能宣稱該產品是可回收的。還有像能源再生、材料節約,或者可生物分解的產品,這次都有清楚的規定。對要重複使用、重複裝填的產品,新標準會明確地指示如何完成。因為包裝是幫助產品安然度過運輸過程的方法,所以考慮不同的包裝目的,有適合的、不同的包裝材料,讓包裝「最佳化」是我們的目標。當然,有害物質必須降到最低,禁止有毒材料、重金屬,並建議取代的材料等,都是我們的考量。

  那麼,這次的「包裝與環境國際標準」,與過去的環保要求有何差異?臺灣業者該如何取得資料?您認為ISO可以怎樣協助臺灣,推廣新的標準?
Anders Linde:
  之前有比較通則性的ISO1400系列環保規章。而ISO122系列針對包裝與包裝設計,所以是第一次在「包裝與環境」方面有相關規定。規範會涵蓋包裝的設計、空間、開封方式、承重能力;同時納入包裝的流程,像如何管理包裝作業、能源使用、水的控製。標準一旦發布就可以購買,臺灣業者可以透過臺灣標準局(經濟部標準檢驗局)採購。考慮中小企業有需求,定價也是合理的。另外,我和標準局人員討論如何將標準融入系統,有提到一點法令規範的部分,或許將來可以從這邊著手。

  您認為進行產品包裝時,應對環境負什麼責任?是否應該嚴格立法,處罰破壞環境的包裝材料製造商?而這些立法標準各國是否應該一致?
Anders Linde:
包裝 = 產品更好的保存;沒有萬用材料,只有最好的配對!
  我相信包裝可以幫助創造一個永續的社會,因為它避免產品損耗、浪費。在這前提下,再具體去談包裝應該做什麼,和標準如何設立。我不主張全用一種材料去取代另一種,所有的材料都有它扮演的角色。以適切的材料對應合適的用途,才能保證丟棄時,再生部分可以最大化。
  基本上,我不認為法規應該限製安全的包裝材料。因為在限製有害物質、重金屬兩方面,我們已經有很好的規範。而傳統的包裝材料:塑膠、紙、玻璃、金屬,它們都是安全的,而且可控製它們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。我不會說對環境沒有影響,事實上我們做的任何事對環境都會有影響。所以,如果政府限製我們今日所使用的材料是很不智的,那會消除使包裝符合其目的的彈性,長期來說可能不會有益。而以目前來說,這樣的作法顯然一點也不永續。
  有某些政府已經製定了一些包裝再生,或是回收的目標,像台灣跟歐洲都有很好的做法。反而企圖限製傳統包裝材料,不但嚴重傷害產業,也會阻礙創新。

  在努力使包裝綠化、永續、符合生態時,您認為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?
Anders Linde:
  我想可能是…有時大眾媒體會拿環境破壞來責難包裝產業,而不瞭解包裝是保存產品的手段之一。因為這些媒體、每日新聞往往試圖用聳動的方法吸引大眾,導致在很多國家,講到包裝就等於浪費,又不提產業鏈中包裝扮演的角色。這類辯論總是聚焦在:當消費者擁有產品之後,將包裝丟棄,就發現垃圾桶中都是包裝,真是浪費!這種聯結形成一種觀念就是:包裝是浪費、沒有用、又太過度的,所以要減少包裝。
  人們不懂,包裝不是孤立的環節;是因為都市化的生活型態,需要各地供應的貨品。所以,城市生活充斥各種商店、商品,以及商品的包裝。我可以理解,對市民來說,包裝在物流系統中的功能不明顯,導致社會缺乏這方面的認知。但這只是包裝產業的很小一部分,媒體輿論卻誇大它的比重,造成消費者對包裝沒有比較正面的理解。
  包裝產業正受困於以上的迷思中:包裝等於浪費,而不是「包裝等於較少的產品浪費」;當我們要改良包裝時,勢必要擷取消費者觀點、和消費者溝通,而這種迷思會帶來負面影響。

  的確,包裝產業的發展還必須顧及外部的社會因素。在這方面,可否談談您的家鄉瑞典,它在包裝與環保方面,有什麼優點值得臺灣觀摩、深入了解?
Anders Linde:
他山之石:瑞典的宏觀思考與回收經驗
  瑞典有悠久的保護自然傳統。我們的思維、文化中,「自然」是極重要的一部分。就我觀察,臺灣社會有很強烈的「節省」資源的觀念,這是雙方思考的共通之處。如果瑞典的經驗可以提供臺灣一些啟發,應該是要「系統性的思考」、了解整個系統的運作。像是對包裝業有系統性的觀察,而不要視為整個物流系統的缺點,然後才能整合其他資源。以造紙業為例,瑞典訂定負責任的森林管理計畫,也就是說,用來造紙的森林受到非常嚴格的管理。這是一個好例子,說明要管理紙類包裝,就從產業源頭「森林」開始。
  此外,要建立更有效率的零售系統;或者產品生命週期結束時,建構回收包裝的系統,都得從整體的觀點出發。如果能對包裝、物流系統宏觀全局,就能將優先順序放對地方,並且在各環節加入永續的考量。

  以具體的例子來說,像瑞典利樂包公司(Tetra Pak)提供給全球注重衛生、保鮮的無菌包裝機及材料,為人們帶來便利生活。就我們所知,目前已經可將此多層複合包材成功回收為「鋁、塑膠及紙」,對這樣的成功作法,您可否概略談談?是否鼓勵其他多層複合包材未來都如此做?
Anders Linde:
  因為利樂包裝基本材料是紙、約7-9微米(μm)的鋁箔,還有很少的聚乙烯。回收利樂包的方法是「水力碎漿」(Hydrapulper),用水力將包裝打碎,讓再生的紙纖維可以二次利用。此過程中分離出的其他原料,像鋁如果氧化會放出大量熱能,加上鋁箔非常薄,所以多數用焚化的方式,以產生能源。即是說利樂包最主要回收的是紙。要應用這項技術到其他複層包裝材料,可能會有困難,因為它比較適合有厚度的、以紙為主的包裝。**

  您剛提到焚化的處理方式。臺灣有24座大型焚化爐,當初是依垃圾成長率規劃的,經過20多年,臺灣人口成長卻不如預期。一方面,政府也推動垃圾減量,所以目前部分焚化爐沒有垃圾可以焚燒。瑞典或歐洲國家有沒有這種情形?它們怎麼處理?
Anders Linde:
  是的,瑞典也面臨相同問題。在北歐,焚化爐的處境和在台灣很相似。近年來,瑞典的垃圾回收率提高,遠超過之前預期。因為回收再生的技術正在進步,越來越多材料可以製造二次產物。這需要一點時間,市場才會找到平衡點。
  現在,瑞典試圖從南歐收集廢棄物,例如從義大利進口。保持焚化爐運作可以產生熱能與電力,正是瑞典所需。因為廢物處理需要高資本投資,有些地方無法負擔,相對地,運輸成本卻很低廉。而接受廢棄物的一方,好處則是可以產生熱能、電力,減少燃料發電的成本。我不知道台灣將來會如何做,或許你們可以考慮從亞洲其他地方進口廢棄物。***

  謝謝您分享的瑞典經驗。最後請教您,如從包裝環保的角度,您認為臺灣的成績如何?為什麼?
Anders Linde:
迎頭趕上:臺灣包裝產業「綠化」成果使人驚艷!
  這是個很難的問題。我沒有時間完整地體驗這個地方,無法了解全貌。但我參觀了PET回收工廠、造紙工廠、產品組裝和食品加工廠之後,印象都很深刻。例如飲料加工廠,它的生產過程都遵守我所知道的最高標準。另外,臺灣PET的回收量十分龐大,還有很好的、包括各種不同回收組織的回收系統。我詢問PET回收廠的人員,回收製作出的PET碎料(resin)會拿來做什麼?他回答我:「臺灣法令規定食品包裝不可以使用重複再生的材料,因此所有碎料都是出口到美國、歐洲」,讓我十分驚訝!因為可以進入美、歐市場,就表示有通過標準,屬於食品級的材料,這表示臺灣在這方面是領先者。紙工廠回收再製作的量也很多。還有發展RFID科技,掌控包裝物的物流,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。
  因此,我很高興看到臺灣的產業,能將永續、環保納入公司發展的行程表。可以說一百名的話,臺灣一定有前十名的位置。
  
  Anders Linde主席在訪問最後,不忘補充他看到臺灣的街道很乾淨,除了歸因於法令、良好回收政策、人民水準提升外;紙屑的減少,更可以降低人們對包裝產業的負面觀感。所以,不管是觀念、技術,臺灣都在進步,而有更多人關心綠色包裝,也將促進產業的提升和繁榮。

◎附註:
* TC是科技委員會(Technical Committee)的簡稱。後面的數字是從1947年以來,所發表的相關ISO標準,按時間順序編號,而後面的SC是次委員會(sub-committee)。也就是說TC122 Packaging包裝是第122個科技委員會建立的規章,SC4 Packaging and Environment包裝與環境則是包裝的子領域的規章。
** 水力碎漿的步驟會使纖維變短,而製造利樂包需要用長纖維,才能在輸送過程中保持容器的形狀,故這些再生紙纖維無法應用於利樂包製造,但可製成其他二次產品。另外,根據利樂包公司的官方網站,現在已有包裝材料中鋁、塑膠的再生應用。以上資料請參考:http://www.treehugger.com/green-architecture/in-defense-of-tetrapak.html ; http://www.tetrapak.com/tw/environment/pages/default.aspx
*** 由於回收再生政策的成功,瑞典每年僅有4%的廢棄物最終進入掩埋場,所以必須向挪威進口廢棄物以維持焚化爐與發電系統運作。將來也打算向義大利、保加利亞等仍然倚賴掩埋法的國家進口垃圾。可參考:http://big5.ce.cn/gate/big5/intl.ce.cn/sjjj/qy/201210/31/t20121031_23803488.shtml
版權聲明︰
本站文章版權屬於作者本人,如發現侵權行為,請立即告訴我們,我們將會在查證後第一時間刪除。
關于我們貿易手冊使用幫助 支付方式誠聘人才交換鏈結廣告刊登聯絡方式